生命至上,同心同行,共迎春暖花开
看似寻常最崎岖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过去三年,面对病毒频繁变异,疫情跌宕起伏,九〇三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,日夜坚守,忘我付出,挺膺担当,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。如今,他们从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转战救死扶伤的主战场,将工作重心从“防感染”转向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,白衣为甲,沉着应战,顶住重重压力和困难,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,竭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整合资源,举全院之力强化医疗救治力量
从12月上旬开始,我院发热门诊、急诊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接诊量激增。为了应对这波感染高峰,全力保证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,医院迅速整合医疗资源,畅通就医渠道,最大限度实现“应收尽收”。
提升发热患者服务能力,根据发热门诊接诊情况,动态调整发热门诊诊室开放间数,增加成人诊室,增设便民中医门诊,满足群众就医需求。
统筹多科室力量,采取病房床位收治“全院一盘棋、全院一张床”管理模式,打破科室界限,扩大病区,不再按专业划分收住科室,全院床位统一安排,优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,特别是高龄老年人、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点人群的医疗救治。
全院人力资源统一调配,开展内科对外科、职能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结对帮扶。内科专家到对口帮扶的外科病区进行查房、会诊,职能部门负责人了解对口科室的运行状况,着力解决科室面临的困难和职工需求。
进一步加强与华西医院的远程会诊合作,充分利用华西医院的专家资源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。同时,结合最新的新冠诊疗方案及建议,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开展重症救治能力系列培训,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。
扩容重症救治能力,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
作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,重症医学科(ICU)始终承担着最复杂、最危重的救治任务。面对重症患者的急速增加,医院领导班子积极应对,科学谋划、果断决策,迅速调配人力、物力,成立ICU第二病区,并从各科室抽调30多位医护人员紧急支援,将ICU扩容到44张床位,增加了一倍有余。
迅速扩容的还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,科室将肺功能室改造成新的病区,床位从原来的45张增加到74张。与此同时,医院对各病区重症患者病房进行升级改造,增设床位,增加氧气管道和负压管道,补充抢救设备,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。
在人们的印象里,“白肺”是很难救过来的,更何况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。12月下旬,一位84岁高龄的重症患者被送入我院ICU抢救,老人处于昏迷状态,情况十分危急,CT显示肺部组织呈现大片状白色病变。时间就是生命,ICU医护团队立即对她进行了全力抢救,通过呼吸治疗、气管插管、抗感染治疗等手段,帮助老人度过了感染性休克、低氧心肌损伤等难关。9天后,老人的脏器功能逐步稳定,成功脱机后转入普通病房。
(图为84岁老人的肺部CT影像)
“哪怕只有一丝希望,我们也不会轻言放弃。”九医人用行动兑现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——不拒绝任何一个患者,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!
多部门同向发力,全力保障一线救治工作
面对汹涌袭来的疫情,经受重重考验的,不仅是一线临床科室的医疗救治能力,还有医院的医疗服务支撑保障能力。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为了保障临床用药需求,医院立即调整药品采购策略,对于新冠用药不限厂家、不限公司,能采尽采。药学部一方面密切关注全院药品的使用动态和库存情况,严防临床急需药品短缺;另一方面密切关注诊疗指南,紧跟新冠治疗用药方案,千方百计拓展渠道临采急需药品,为稳妥做好高龄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的药品保障。
前方打仗,后方保障。后勤保障部全员加班加点保障设备和物资供应,全力满足一线救治需要。先是在医院内部对现有医疗设备进行合理分配,对全院监护仪、呼吸机、高流量呼吸治疗仪、输液泵、注射泵等重要救治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使用,保障ICU、急诊科、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等重点科室的需要。随后紧急采购有创呼吸机13台、监护仪30台、防褥疮床垫45台(套),并对N95口罩、抗原试剂、氧气吸入装置、血氧饱和度监测仪、氧气面罩等防控物资进行了补充,保障患者救治需求。
信息化支撑是保障医疗救治的重要一环。为了更迅速及时地将患者收治入院,信息科在最短时间内上线了医院床位实时查询系统,以便全院职工及时查询床位信息,快速收治患者入院。同时,积极筹备互联网医院建设,开通线上免费咨询业务,方便患者线上问诊。
“少休息一会儿,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。”
随着大量发热患者和新冠阳性患者涌入医院,医务人员和病毒“短兵相接”,不可避免地一批批感染、一批批倒下,但是九医人坚持“轻伤不下火线”,“阳”康后立即返岗,甚至干脆不离岗。
“一人倒下,一人顶起两人的活,两人倒下一人顶起三人的活……”心血管内科护士长许蕊动情地说:“每个人都在互相体谅,相互扶持,只希望能多坚持一会儿,顶到同事平安回来。”此刻,他们不仅是风雨同舟,共克时艰的同事,更是肝胆相照、相亲相爱的家人。
发烧了吃颗退烧药,全身痛时吃颗止痛药,寒颤时贴上暖宝宝……这几乎是这段时间以来全院医护人员拖着病躯,应对繁重救治工作的缩影。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薇莉感染新冠后依然在病房、门诊连轴转,半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;高强度工作下,肿瘤血液科护士王雪终在一次下班后倒下。然而,在身体稍有好转时,她便立即返岗,重新投入工作。
“少休息一会儿,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。”ICU主任漆波坦言,最近这段时间都是面食充饥,因为“面食吃得快,可以节省时间。”对于这位一心扑在患者身上,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全在医院抢救患者的重症医学科专家来说,能挽救患者生命,再苦再累也值得。这是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敬佑,对人民的赤诚。
春天终将回馈每一个在冬天里的抱薪者、坚守者、发光者。九医人在这座城市最需要的时候,挺身而出,全力托举起患者生的希望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了撸起袖子迎难而上的坚毅与顽强,看到了“以生命赴使命”的英勇与无畏,也感受到了“为了病人豁出去”的真心和温情。因为他们,我们有了驱散疫霾迎云开的信心和勇气;因为他们,我们深信“寒冬终将过去,春天必将到来”。